10月15日,最后一只保本基金“汇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”转型为“汇添富保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”,标志着保本基金正式退出历史舞台。
2003年以来,我国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成立过169只保本基金,在2017年年初时规模曾达到巅峰——超3000亿元。
2017年监管层出台了《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》,将保本基金调整为“避险策略基金”,并取消了连带责任担保机制。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出台,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管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。保本基金显然已经成为不合规。近两年保本基金快速完成清理,169只保本基金中,有21只选择了到期后清盘,另外148只则选择了转型。
同样在近期,支付宝推出的“余额佳”也引起关注。这款产品年化收益比余额宝要高出1个百分点,但其底层资产是混合基金,且并不能保本保收益。
加上近两年来,国家对金融市场广告的严打,多次明确不得宣传保本保收益。一行两会近期还发布了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征求意见稿,里面明确提出“金融营销宣传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夸大产品收益;不得对资产管理产品未来效果、收益或与其相关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,明示或暗示保本、无风险或保收益。”目前市面上几乎已经看不到保本保收益这样的字眼。
很多投资者可能不理解,为什么银行理财、基金也不允许保本?事实上,保本理财的一帆风顺,背后都有人为它负重前行,长此以往却可能积累风险。
放眼全世界,几乎零风险的投资基本上只有银行存款和国债,这也是这些利率被称为“基准”利率的原因。而所有超过基准利率的理财和投资项目,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加风险。一旦理财项目中的某个资产发生了亏损,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,防止投理财者闹事,金融机构就会从自己的盈利或自有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兑付。但当经济形势不好,资产亏损的数量或者数额较大时,金融机构利润下降,坏账增多,就可能会拿其他项目的本金作为缓冲,进而为更大风险埋下伏笔。
所以监管层为了防止风险因为刚性兑付而扩大,才会严格要求“去刚兑”,并对投资者进行强提示,让投资者自行判断和承担风险。如此不仅可以让理财市场净值化,也让投资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,根据需求合理搭配高风险和低风险产品。长此以往才能让金融市场得以稳健长远发展。面对这样的形势,投资者必须抛弃“保本”思维,不要再把安全感放在金融机构的承诺上,而是要真正了解自己所投资的底层资产,分析风险和收益的关系,用自己的专业判断给自己投资带来安全感。
也正因为如此,酒店等实体产业投资才在近几年悄然盛行起来。酒店行业投资之所以获得青睐,是因为这类项目就具备易懂、稳健的特点:盈利模式清晰简单,只要看酒店所处地段、装修品质、服务水平、品牌实力等就可以看出一个酒店的水平如何。而且酒店都是现金结账,营收稳定,现金流有保障,又进一步减少了风险。
此外,投资酒店项目还应该考察项目是否合法合规,有正规金融机构背书,项目合同和担保等资料是否齐全,项目是否真实可查。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到项目方公司或酒店实地考察。